北京、上海、广东等教学中心。
“王主任,这次跨境并购项目我们缺乏涉外法律资源,您有推荐的人选吗?”接到合伙人电话时,某红圈所资深律师陈磊正为项目停滞发愁。直到他在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课堂上遇见主讲《国际仲裁实务》的刘教授——这位曾挂职最高法民四庭副庭长的专家,不仅帮他梳理了法律框架,更直接引荐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合作资源。
当专业能力达到瓶颈时,资源与人脉往往成为突破的关键。但对于每天奔波于开庭、谈判的在职法律人而言,如何高效拓展行业资源?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的课程体系,是否真能成为破局的钥匙?
在职法律人普遍面临三大痛点:
社交圈层固化:日常工作接触范围有限,难以突破现有网络;
资源获取低效:行业会议、论坛成本高昂,且内容针对性弱;
权威背书缺失:缺乏权威平台认证,难以建立信任链接。
根据《2025中国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76%的资深律师将”资源整合能力”列为晋升合伙人的核心指标,但仅32%的从业者认为现有渠道能满足需求。这种矛盾,正是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项目的价值所在。
政策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法学教育机构与实务部门深度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社科院的项目设计,恰恰响应了这一号召:
师资即资源:课程由7位社科院学部委员领衔,并邀请最高法咨询委员、部委法律顾问等实务专家授课。
课程即平台:专题化教学聚焦《民法典》实施难点、企业破产重整等实务场景,学员需以小组形式完成案例解析。某国企法务总监在”公司治理”模块中,与同学共同完成国企混改方案,该方案后续获国务院国资委采纳。
校友即生态:项目依托社科院大学法学院校友会,覆盖律所合伙人、企业总法、公检法骨干等群体。简章显示,在站博士后20余人,在校生超1000人,形成”学习-合作-共赢”的闭环。
时间成本:每月2天线下授课(北京望京校区)+线上直播,适合京津冀学员;外地学员可申请部分课程远程参与,差旅压力可控。
经济成本:总费用13.8万元,团体报名可享12.8万元优惠。对比传统MBA项目,性价比优势显著。
机会成本:课程结业证书虽非学历,但盖有社科院大学钢印,并可通过校内系统验证编号,成为资源对接的”信任凭证”。
当前,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2025级秋季班补录通道已开启,仅剩5个名额。不同于全日制博士的学术导向,该项目更注重”法律思维+资源网络”的双重提升。
立即行动:向在线老师获取最新课程表与校友资源图谱。当职场竞争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协同”时,一次系统的进修,可能就是您构建高端人脉圈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