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广东等教学中心。
摘要
文旅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呈现"复合化、数字化、国际化"趋势,但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提出"需求分析—能力模型—培养路径"闭环框架,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数字化赋能的创新培养模式,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产教融合;能力结构;培养模式创新
全球文旅产业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中国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但人才结构性缺口持续扩大。一方面,传统导游岗位需求下降,文化创意设计、智慧旅游运营等新兴岗位缺口达40%;另一方面,72%的文旅企业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不足导致培养与需求脱节。
核心问题聚焦于:如何破解"文化素养薄弱、数字技能缺失、跨界能力不足"三重困境?研究目标包括构建动态能力模型、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数字化转型策略。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采集智联招聘等平台3.5万条岗位数据,访谈12所高校及30家文旅企业。创新性体现在:首次提出"文旅人才数字化胜任力框架",构建"四链协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培养生态。
· 文旅复合型人才:需具备文化解码、技术应用、服务创新三大核心能力,如非遗数字化传播、沉浸式体验设计等跨领域技能。
· 产教融合2.0模式:突破传统校企合作,强调"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协同机制。
·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人才培养需适应产业快速迭代,建立持续学习机制;
· 数字人力资本理论:量化数字技能对文旅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β=0.37)。
· 岗位结构变化:文化创意岗位占比35%(2025年预测达45%),数字运营岗年增长率28%;
· 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国际化人才需求高出中西部63%,民族地区急需"双语+文化传播"复合型人才。
· 能力错配:87%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非遗活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能力;
· 培养机制滞后:64%高校课程更新周期超过3年,实践教学占比不足30%。
· 福建信息职院模式:构建"一心两翼四融合"体系,校企共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研创中心,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率达80%;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模式:开发"山地旅游+非遗传承"课程群,实现毕业生在地就业率92%。
· 日本京都传统工艺大学:"匠人传承+商业运营"双轨制,设立传统工艺MBA项目;
· 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项目制学习覆盖70%课程,与爱丁堡艺术节深度绑定人才培养。
· 模块化设置"文化遗产数字化""文旅元宇宙运营"等前沿课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年更新率≥20%);
·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古建修复VR模拟、景区客流大数据分析实景训练。
· 校企共建"四层面六中心"实训基地,设立文旅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 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承担50%实践课程教学。
· 建立"三维评价"体系(企业评价40%、项目成果30%、理论考核30%);
· 对接文旅部"数字文旅工程师"认证,实施"1+X"证书制度。
· 出台《文旅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
· 建立区域性文旅人才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供需变化。
·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要求教师年均企业实践≥2个月;
· 开设"文化+技术+管理"跨学科实验班,如"数字非遗创新实验班"。
· 共建"文旅人才储备订单班",设立企业奖学金与创业基金;
· 开发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如故宫学院在线课程访问量突破300万人次。
文旅人才培养需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生态,重点突破数字化转型与民族文化传承双重挑战。未来应关注AIGC技术对内容创作人才的冲击,探索"数字游民"等新型职业形态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