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广东等教学中心。
深圳某科技公司法务总监林女士,去年因未及时掌握《公司法》修订中“注册资本实缴制”新规,导致企业融资协议条款失效,损失百万。她苦笑:“每天都在处理新案件,但课程里的案例还是2019年的。”司法部2023年《全国法律服务行业年度报告》指出,我国法律规范年均修订率达20%,而传统培训课程更新周期长达1-2年,知识断层已成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隐形杀手”。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非条文
“法律必须跟上社会的脚步。”边沁的警示在《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中得到呼应——文件明确要求“法学教育要紧密对接法治实践前沿”。当企业合规需求随《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修订)加速迭代,课程能否动态响应法规变化,直接决定学习价值。
更新机制僵化
普通高校课程大纲固定,需经多层审批才能调整,而《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等新规发布后,实务界已应用数月,课堂仍在讲旧规则。
师资脱离实务
部分教师长期脱离一线,对“数据跨境流动合规”“ESG投资法律风险”等新兴领域缺乏实操认知。
案例库陈旧
教材案例多来自5年前判决,无法覆盖“AI生成内容著作权”“区块链存证效力”等前沿争议。
“具体课程会随着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动态进行调整”。
实操案例:2023年《公司法》修订后,课程当月新增“注册资本认缴制到实缴制的过渡方案”“股东失权制度实务难点”模块,由参与修法论证的陈甦学部委员主讲。
政策制定者授课:莫纪宏教授作为宪法学权威,实时解读《立法法》修订对地方立法的影响;柳华文教授依托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工作,更新《涉外法治》课程中的国际规则案例。
实务专家驻点: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红圈所合伙人定期开设“新规落地工作坊”,解析《反垄断法》修订后企业合规操作清单。
教学素材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指导案例(如2024年数据合规十大典型案例)
社科院课题成果(如“数字经济立法研究”项目数据)
课堂形式:
《民法典》重难点解析采用“新规发布-企业应对-司法判决”三步推演
每月更新10%课程案例,确保学员接触的都是6个月内真实判例
当前班次仅余7个补录名额,审核通过后即可锁定席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在职博士课程将助你把法规变化转化为职业优势——当同行还在消化旧知识时,你已掌握新规落地的“第一手方案”。咨询在线老师获取《法律新规动态课表》,查看往期学员如何通过课程规避企业合规风险。